文:JX kin
来源:蜂巢财经
11月6日,香港证监会颁布了香港证监会官方刚刚发布《立场书:监管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和《有关虚拟资产期货合约警告》。
新规显示,纳入监管的仅包括交易证券型代币的平台,且对KYC、AML以及平台安全的门槛较高;用户端方面,只有合格投资者可以参与。这意味着币圈现有的大部分投资者被挡在门外。
新的监管规则落地后,投资者呈现出乐观,潜在适用对象的交易所们反倒出现了“静观”姿态,除OKEx外,少有平台公开对此发声。
“新规具有标杆意义”。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管理中心副主任、区块链经济学者朱幼平表达了对香港监管部门的肯定,不过,他也强调,不受监管的ICO以及不受监管的交易所都不靠谱,“鞋子是否合脚,要穿上走走才知道。”
除OKEx以及OKLink外,行业里鲜少有交易平台针对新规发声。
此外,业内知名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MXC、BiKi、Gate.io等团队也未对此作出评价。
11月6日下午,香港证监会的《立场书》成为币圈各社群、朋友圈都在传播和讨论的内容。当晚,业内研究加密货币的专家解读见诸媒体。
在这两周前的10月24日,中国内地将区块链技术推到国家重视的前沿技术层面,香港在此时颁布加密货币相关监管新规,意味着国内将出现合规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
反观细则,从事交易业务的平台从香港拿牌的难度不低。
据《立场书》显示,并非所有加密货币交易业务都会被纳入监管。香港证监会只有权监管在法律上属于“证券”或“期货合约”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比特币和其他主流加密资产都不属于证券,不在监管范围之列。
财经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蔡凯龙告诉蜂巢财经,香港的监管大原则遵循美国证监会监管原则,所以,哪些可以分为证券型代币可参考美国的规定。
美国SEC规定,满足 “Howey 测试”四大条件的代币可归结为证券型代币,即投资者投入现金或等价物;投资共同的一个事业;投资为获取利益;投资者不参与经营,获利依赖于发起人或第三方的努力。
根据这一规定,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主流加密货币都不属于证券型代币,比特币已明确不在这一范围,以太坊经过与SEC的多次辩论也未被纳入证券型代币范畴。
可见,市场范围内多数数字资产在明确是否为证券型代币前,提供这些资产交易的平台还够不着持牌标准。
另外,针对持牌交易所,新规监管下只有合格投资者方可参与,《证券及期货条例》界定了专业投资者的概念,一般包括拥有投资组合不少于 800 万元(或任何等值外币);或总资产不少于 4000 万元(或任何等值外币)的机构。
这意味着,普通投资者若要使用持牌交易所,唯一的途径是将自己的资金委托给满足合规投资者条件的机构参与,这也增加了投资者的门槛。
蔡凯龙也提到,在明确加密货币监管政策方面,香港不是先例,美国对ICO监管严格,所以开通了STO(通证证券化),但STO在美国也没做起来,“行业瞎热闹,觉得这是一件大好新闻,美国市场上,纳斯达克专门做正规STO的通道目前也没成功。”
“证券型代币”标准的双刃剑
作为亚洲金融中心,香港在加密货币的监管上一直走在前沿。去年11月起,香港证监会开始探索虚拟资产业务平台的监管规则,公布过虚拟资产监管规则,也公开对外接受沙盒申请,确认了STO销售需要特定经纪牌照等相关规则;今年10月4日,香港证监会公布了虚拟资产资管牌照申请的细则。从目前香港证监会对虚拟资产平台监管的要求看,对一般平台和普通用户影响不大。香港此次涉及牌照颁布的《立场书》从行业范围看示范意义。 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管理中心副主任、区块链经济学者在新规颁布后朱幼平公开发文表表示,拥抱监管,让区块链和数字货币革命的商业逻辑闭环是结论,“香港提出了新规,具有标杆意义”。
他认为,不受监管的ICO以及不受监管的交易所都不靠谱,“稳定币和STO是未来的方向,发行平台和交易平台受监管是正解。”
“我觉得不太容易改变。”他表示,目前如OKEx、火币等头部平台也会争取进入香港的合规范畴来兼顾市场,分离式地去申请这些牌照。目前这些平台上的大部分加密货币都不属于证券型代币,包括用户也无法满足合格投资者要求,“所以这些平台会在香港开展合规交易业务,其他不符合香港监管规则的业务则放到新加坡等其他地方经营。”
你认为香港的《立场书》和你熟悉的交易所有关吗?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oinVoice 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如需报道或加入交流群,请联系微信:VOICE-V。
简介:区块链真相派,用深度报道去伪存真
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