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链闻
撰文: Chris McCann,风投基金 Proof of Capital 管理合伙人
编译: Perry Wang
金融科技 (Fintech) 类初创企业瞄准的是所有的核心金融应用,这些核心的金融应用包括 银行业 (7 万亿美元) 、 财富管理 (75 万亿美元) 、 资本市场 (74 万亿美元) 、 借贷 (8 万亿美元) 、 房地产 (8 万亿美元) 、 保险 (5 万亿美元) 、 支付 (2 万亿美元) 和 汇款 (8 千亿美元) 。
尽管这些金融活动有不同范畴,但它们全都互相连接,且大多要借助传统金融机构来完成,这些传统金融机构则包括摩根大通、富国银行、汇丰、法国巴黎银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MUFG) 、美国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花旗等等。
很多金融科技初创企业是由 技术开发者 创建的,对传统银行而言,他们属于非常新的客户群,他们正在改变底层金融基础设施的需求。
在详细解析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如何演变之前,我想先讲讲造成这一变革的主要趋势。
银行创建的最初目的并不是为了服务国际性客户的,在现有体系之下,发送国际间的支付在监管和合规方面有巨大的沉没成本。零售消费者之间的国际性汇款,平均支付成本达到 7% 。
与之相反,数字商务平台从创立的第一天起就需要应对 国际客户 。例如:
金融类功能不再是独立的应用,而是被嵌入人们已经在使用的所有消费者和商业应用。例如:
金融企业过去是大而全的业务,面向全体客户推出全套金融产品。比如,富国银行向以下各个部分提供所有的服务:
随着金融科技企业获得越来越多的推力,他们主要是瞄准狭窄的 垂直领域 和客户群。上图很好地展示了,每个金融科技公司是如何针对富国银行所提供的某个特定的产品部分而展开进攻。
传统金融企业在各个细分市场和产品领域开始感受到大型竞争对手和金融科技类小企业的冲击。
开发者不仅想接入金融机构的数据,即「 开放银行 」 ,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接入银行所提供的底层功能。
在金融科技平台出现之前,如果一位开发者想创建一家新的金融科技企业,通常需要两年多时间才能与一家银行达成合作关系,然后才能启动运营。而现在我们看到,开发者们利用金融科技平台 (例如 SynapseFi、 Sila 等) 来启动新的金融科技应用,可能只需要 几个小时 。这极大节省了投入,也使得市场中金融科技应用的数量飞速增加。
我的预测是,未来这一趋势将会进一步延续,金融基础设施平台会在一系列金融网络中发挥作用,包括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日益增多的数字钱包。这些开发者平台将把横跨多个金融合作者的复杂运作抽象出来,让各类应用在其产品 (包括金融科技和非金融科技应用) 中嵌入金融科技服务。
以上所有金融科技趋势以及其他变化推动着金融科技平台的需求,最明显的需求来自开发者,他们正基于传统的和下一代的金融基础设施打造 金融科技应用 。
以下是全新的金融科技金融基础设施的空间图:
这个范畴主要指能让开发者在其应用中向终端用户发卡 (信用卡、虚拟卡和预付卡) 的平台。
Plaid 是一家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企业,近期它被信用卡巨擘 Visa 以 53 亿美元 的价格收购,后者在其并购报告中称,Plaid 平台上拥有 2,600 多名金融科技开发者。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其应用中嵌入金融功能,我们将会看到, 在所有细分市场和垂直领域「 金融科技开发者 」将急剧扩张。
大部分人通常认为,金融科技应用是在现有银行系统的基础上创建的。
然而,随着这一基础设施层问题被解决,目前还处于襁褓期的、新的银行业跑道将出现,最明显的就是数字资产。包括比特币、ETH,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各类稳定币 (USDT、 USDC 等) 。
鉴于数字资产本质上是可编程的,很多第一阶问题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得到了解决。数字资产存储在一个共同的 数据层 (区块链) ,有一个共享的 界面 (UXTO 或 ERC20 的界面) ,建立在 可互操作的协议 上 (资产可以存储在任何一个数字钱包中) 。
这里有一个大疑问:是数字资产的第一批平台 (Coinbase/ 币安) 将抢先在这些鸿沟之间搭建桥梁,还是传统的金融科技应用抢先向下移动其数字堆栈,答案仍不明了。
这一交叉领域很有意思,我们也一直在密切关注。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oinVoice 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如需报道或加入交流群,请联系微信:VOICE-V。
评论0条